加为收藏 |  在线招聘 |  SSL VPN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健康园地 > 正文
今天是 
就医指南
4月9日“国际护胃日”保护胃部健康从日常做起
本篇发布于:2013-04-09 共点击:320次

      每年的4月9日是“国际护胃日”。随着生活节奏变快,饮食无规律、工作生活时间紊乱等因素导致胃病几乎成为现代人的一种通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胃病在人群中发病率高达80%,患上胃病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堵闷等症状。由于胃部健康关系到全身的营养供给,所以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在国际护胃日到来之际,学习一些保护胃部健康的小方法。
      据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第四季度胃病情况统计:胃病在人群中发病率高达80%,并且正在以每年17.43%的速度增长。近年来,胃病的发病趋势日益呈现年轻化,中年患者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2006年的4月9日已经被国际自然医学和养生工程研究会、世界健康管理联盟定为第一个“国际护胃日”,今年护胃日的主题是“倡导补充生物胃黏液”。
      保护胃部的小方法
      定时定量进食:胃酸分泌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一日三餐时的分泌高峰,常食零食,使胃工作紊乱,破坏了胃酸分泌的正常节律,久之可导致胃病,因此,日常饮食应一日三餐,不可过多进食零食。每餐的进食量应适度,过饥或过饭,或饥,饱不均饮食,使胃正常运转失常而致消化不良,因此,应养成定时,定时时饮食的良好卫生习惯。
      进食温度适宜:饮食的温度以“不烫不凉”为度,即一般保持在40-50摄氏度为宜,过冷饮食,使胃粘膜血客收缩,胃粘膜血流量减少,影响胃的功能,同时过冷饮食还能刺激胃蠕动增强,甚至产生胃痉挛。过热饮食,能烫伤胃粘膜,使胃粘膜保护作用降低,还能使胃粘膜血管扩张,可导致胃粘膜出血。
      细嚼慢咽:少食粗糙,过硬食物,对食物充分咀嚼,使食物尽可能碎烂,可减轻胃的工作负担,咀嚼次数愈多,随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唾液具有消化食物及杀灭细菌等作用,对胃粘膜有保护作用,因此,进食宜细嚼慢咽,不可囫囵吞枣。
      食物结构合理:动物性食品,油腻食物不宜消化过多食用加重胃肠负担,影响食欲,过细米面食物无机盐,微量元素,维生素及食物纤维素大量损失,长期食用必将造成机体营养不良,导致机体各种功能下降。因此,应荤、素食搭配,粗、细粮搭配,既满足人体正常营养需要,又不加重胃肠负担。
      心情舒畅:人的情绪与胃酸分泌及胃的消化作用密切相关,情绪低落时,即使美味佳肴,也会味同嚼蜡。因此,进食时要保持精神放松,心情愉快。
      精神集中:食物的消化,吸收,需充足的的血液供应胃肠道。若一边进食,一边思考问题,或一边进食,一边看书,看电视,大量的血液要供应脑部工作,直接影响胃肠道的血液供应,长此以往,势必影响胃的功能,导致胃病发生。因此,进食时要专心致志,不可一心二用。
      避免辛辣:经常大量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使胃粘膜受刺激,长期处于充血状态,可引发慢性胃炎,因此,应避免长期,大量食用辣椒,大蒜等刺激性食物。
      戒烟:吸烟可使胃部血客收缩,减少胃部血液供应,同时抑制胃粘液的分泌,加重胃粘膜损害,吸烟可使幽门关闭不全,引起碱性胆汁反流入胃,破坏胃粘膜屏障,使胃粘膜防御功能降低而诱发胃病,因此,应当戒烟。
      节制饮酒:一方面,适量饮用低度酒,能增加胃部血客的血流量,另一方面,长期或一次大量饮用烈性酒,能直接破坏胃粘膜屏障,引起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甚至出血,因此,可适量饮用水米酒,啤酒,葡萄酒等低度酒,禁止大量饮白酒或酗酒。
      饮水择时:饭前,饭后大量饮水,可冲淡胃液,稀释胃酸,使胃的化学性消化作用及胃酸的杀灭细菌作用大力降低。因此,应避免饭前,饭后大量饮水。
      合理运动:进食后,胃有节律性的蠕动,使食物在胃内与胃液充分混合,研磨成食糜,并逐渐排空。饭后立即进行剧烈活动,直接影响胃肠的血液供应,导致消化不良,因此,进食后应停半——一小时再行活动。
      讲究卫生:注意饮食卫生,把住病从口关。做到便后,饭前洗手。生吃瓜果要冲洗干净。避免食物污染上致病细菌。不食变质,霉变食物。
      服药慎重:消炎痛、强的松等药物,可直接损伤胃粘膜,破坏胃粘膜屏障,或刺激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掏胃粘膜粘液分泌,减弱胃粘膜保护作用,长期服用中药(如过用苦寒或辛温燥热之剂及有毒药品)能引起胃粘膜损害,均能导致胃病,因此,应尽量不用或少用损害胃粘膜的刺激性药物,若病情需要长期服用刺激性药物时,应饭后服用,以减轻其对胃部的刺激作用,并同时服用胃粘膜保护剂。

版权所有: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 备案序号:苏ICP备10002942号
联系地址:徐州市煤建路32号 咨询邮箱:xkzyyxc@163.com 邮编:221006
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自网络,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苏公网安备 32039502000003号

Copyright © 2005-2013 [www.xzkwjtz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