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全世界患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居第三位,并以令人吃惊的速度上升。目前全世界糖尿病患者约1.2亿,2002年糖尿病总人数已达到4000多万。糖尿病的慢性经过、致残与早逝等均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并造成医疗开支的巨幅增长,已被公认为愈来愈严重、存在于全世界所有国家的普遍性公共卫生健康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每年的11月14日为世界糖尿病日。其目的和意义在于使世界所有国家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提高社会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严重性的认识,加强对糖尿病预防措施、治疗手段的研究,为人类健康服务。
今年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为是:“糖尿病会损害你的肾脏,立即行动——预防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的早期发现和防治,是糖尿病人长寿的关键。就此,笔者走访了集团公司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蔡可英。
蔡主任说,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内分泌疾病,它的病因十分复杂,但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或相对缺乏、或胰岛素抵抗。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后生活方式的改变,体力活动减少,营养不合理(包括过剩与缺乏)等诸多因素,加上糖尿病防治教育普及工作不够,人民群众自我防治糖尿病的知识不够我国糖尿病和糖耐量减退的患者增加4倍,而且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要早期发现和防治糖尿病,首先应从以下几方面认识。
⑴哪些人易患糖尿病?
有糖尿病家庭史、中老年、肥胖者、高血压患者、高血脂等都是糖尿病的易患因素。有以上情况的人群应定期到医院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
⑵出现以下情况亦应怀疑有糖尿病
糖尿病不一定具备“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尤其是II型糖尿病,因而出现以下情况也要怀疑是否得了糖尿病。
①有糖尿病家族史。有明确的轻型糖尿病家庭史者发生II型糖尿病的可能性很大,要引起注意。
② 有异常分娩史。如有原因不明的多次流产史、死胎、死产、早产、畸形儿或巨大儿等。
③ 反复感染。顽固性外阴瘙痒,或反复外阴、阴道霉菌感染,或屡发疮痈肿者,有可能是糖尿病患者。不少女性病人就是因外阴痒去妇科就诊而发现糖尿病的。
④ 阳痿。男性病人出现阳痿,在排除了泌尿生殖道局部病变后,要怀疑有糖尿病可能。
⑤ 有多尿、口渴、多饮,或有近期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
⑥ 偶有尿糖阳性而空腹血糖正常者也要怀疑是否有糖尿病,应作进一步检查。
⑦ 反应性低血糖。多发生于餐后3小时或3小时以上,表现为心慌、饥饿、出汗、颤抖等。血溏可在正常低值或低于正常,在某些肥胖的二型糖尿病早期可有此表现。
⑧ 年轻患者发生动脉硬化,冠心病,眼底病变等应怀疑有无糖尿病。
出现以上情况就应及时就诊检查。
⑶糖尿病的非典型症状
糖尿病早期,不一定出现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的“三多一少”典型症状,因为典型症状的出现,就意味着病程长,病情较重了。尤其是二型糖尿病更是如此。所以对于有可怀疑糖尿病对象的人,如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皮肤瘙痒症,久治不愈的疮疡,饮食正常而无任何不适的消瘦等,都应到医院作血糖检查,以免延误病情。
蔡主任还说,糖尿病的预防应构筑三道“防线”医学上称之为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发生。糖尿病是一种非传染性疾病,虽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在起作用,但起关键作用的是后天性的生活因素和环境因素。饮食中一定
要注意热量摄入适当、低糖、低盐、低脂、高纤维、维生素充足。
二级预防是早期发现糖尿病人并进行积极的治疗。应该将血糖测定列入中老年人常规的体检项目,即使正常者,仍要定期测定。如有皮肤感觉异常、性功能减退、视力不佳、多尿、白内障等异常感觉,一定要仔细检查,以期尽早诊断,争得早期治疗。
三级预防的目的是延缓糖尿病慢性合并症的发生和发展,减少其伤残和死亡率。要对糖尿病慢性合并症加强监测,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和治疗是其要点。早期并发症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治疗的,甚至可被消除,功能恢复正常。中、晚期疗效不佳,乃至不可逆转。有效的防治能使病人长期过接近正常人的生活。
针对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蔡主任谈到,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其他慢性并发症一样,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包括血糖控制不佳、生化改变、遗传因素、摄入过量的蛋白质、高血压、生长激素和胰高糖素分泌过多、脂肪代谢异常、血小板功能亢进、肾脏血流动力学异常、结构异常及吸烟等。糖尿病人一旦发生肾脏损害,出现持续性蛋白尿,则肾功能持续性减退直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至今尚无有效的措施阻止其发生与发展。老年糖尿病肾病是老年糖尿病致死原因之一,应强调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随着人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增加,糖尿病患病率的增高,早期合理治疗糖尿病,早期诊断治疗糖尿病肾病及控制其高危因素,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以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
蔡主任重申,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高血糖是引发全身并发症的根本,长期的高血糖会造成多种脏器的功能损害,出现多种并发症,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使眼底并发症减少76%,使肾病发生率下降39%,神经病变发生率降低60%。糖尿病人要做好四件事:控血糖、稳血压、调血脂、降低血液黏稠度,以杜绝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苏公网安备 32039502000003号
Copyright © 2005-2014 [www.xzkwjtz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