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脲类药物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的新认识
本篇发布于:2004-05-18 共点击:989次
英国学者指出,在探讨药物对机体可能的副作用时,既要考虑不同药物作用机制的差异,也应认识到,这类药物对其他系统的不良影响并不严重。(Diabetologia 2003,46:875)
磺脲类和新的格列萘类(glinides)降糖药物,通过关闭胰岛β细胞膜上ATP敏感的钾离子KATP通道来发挥作用,但是胰岛以外的其他组织细胞,如心脏、血管平滑肌和骨骼肌细胞中相关的离子通道,也对该类药物有不同程度的反应性。
胰岛β细胞与其他组织细胞(如心脏、平滑肌和骨骼肌组织细胞等)在KATP通道药理学特性方面的差异,可能与这些细胞表面磺脲类受体表型不同有关,并且这些受体是非特异性药物结合位点。
目前可将磺脲类药物和格列萘类药物分成两类:一类选择性作用于胰岛β细胞磺脲类受体SUR1 ,如甲苯磺丁脲、格列齐特、那格列奈等;另一类除作用于SUR1外,还可阻断心血管和骨骼肌细胞磺脲类受体SUR2,如格列本脲、格列美脲和瑞格列奈,作用强度与其对SUR1的作用相似。
对小鼠进行的基因研究已经证实,非选择性磺脲类药物对胰岛β细胞以外组织细胞KATP通道的抑制作用甚微,或仅在某些特殊状态下(如心肌缺血和严重应激)才会引起不良后果。因此研究者认为,非选择性磺脲类药物是否不适于治疗2型糖尿病,目前尚不能下最后结论,还需进一步研究。
点评 在缺氧状态下,心血管细胞膜上的KATP通道应当开放,但某些药物使其关闭,不利于心肌的血液供应和心肌保护,从而影响心肌收缩力,导致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幸而除格列本脲外,其他磺脲类药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尚无显著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