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为收藏 |  在线招聘 |  SSL VPN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研教学 > 病例分析 > 正文
今天是 
就医指南
慢性肾脏病患者,你该如何生活?
本篇发布于:2015-08-20 共点击:902次

    近年来,随着慢性肾病发病呈现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肾脏健康。其实,慢性肾病由于发病隐匿,初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略,不少患者直到具有明显病症后才选择就医,但往往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对此,如何及早发现肾脏疾病,及时诊断和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徐矿总医院肾内科周兴磊主任为大家介绍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常见诱因及预防方法等知识。



平均每10人中就有1名慢性肾脏病患者


目前,我国慢性肾脏病发病率高达10.8%。换言之,平均每10个人中就有1名慢性肾脏病患者。


好肾脏的标准是什么?


周兴磊主任指出,通常我们评价肾脏健康是指,血压,尿化验、肾功能、血尿素氮、血肌酐、血内生肌酐清除率等检查数值均在正常范围。此外,肾脏的影像学检查和肾脏形态学也均无异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断定没有患肾病。



肾脏功能为什么会受损?


疾病诱发 人们常见的感冒、咽喉炎、扁桃体炎等疾病带来的感染可能会诱发肾脏疾病。一些肿瘤等疾病也会损伤肾脏健康。


吃错食物、药物 饮食喜欢“滋味足”,吃得比较咸或者偏爱腌制食品,此类人群会因体内长期存在过量的钠导致积水、浮肿,导致血压升高,进而并发肾脏疾病。一些食物过敏或者药物过敏的人,由于不小心吃下致敏物,如果没及时发现、切断过敏原,会对肾脏造成很大伤害。一些感冒药、减肥药甚至一些中草药都有肾脏毒性,如果没有经过医生诊疗、不遵医嘱胡乱用药也很可能对肾脏带来损害。


不良生活习惯刺激 出租车司机等特殊职业的人工作特别忙碌,如果常常憋尿不仅会引起膀胱的损伤,还会造成肾脏感染。作息时间不规律,长期熬夜、透支体力、身体一直处于过度疲劳,也会损害肾脏健康。


如何发现肾脏疾病前兆?


肾脏是人体非常重要的脏器之一,它的职责相当于“清道夫”,帮助人体过滤并清除代谢产物,就是俗话说的“排毒”。如果肾脏功能受到损伤,体内毒素无法及时排出,人体变成一个“垃圾场”,就会产生各种问题。比如尿毒症患者需要进行血液透析就是为了定期用机器过滤掉体内的毒素。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发现肾脏出现问题了呢?最为简单的方式,就是按时参加每年的健康体检。血常规、尿常规、彩超等检查对及早发现疾病很重要。日常生活中还可以注意观察尿液,如果突然发生颜色改变、泡沫增多等异常情况要尽快就诊,查明原因,对症治疗。此外,如果反复出现眼睑或者下肢浮肿,不明原因的乏力、腰疼、食欲减退等,均需要提高警惕,及时就诊。



肾脏发出的“维修”信号有哪些?


肾脏具有巨大的代偿功能,发病早期症状隐匿,容易被忽视。所以,我们需要定期体检,半年到一年做一次尿化验,看看有没有蛋白尿或者血尿。周兴磊主任提醒说,细心的话我们还是会发现一些肾脏需要“维修”的蛛丝马迹的,比如:


1.水肿

肾脏是人体代谢水的器官,肾不好水就会在体内蓄积。如果晨起眼睑或颜面部有水肿,要考虑肾脏是否有问题。


2.腰痛

肾脏的位置在腰部的脊柱两侧,所以肾脏有病时,有时会感到腰痛。


3.高血压

高血压是肾脏病表现之一。


4.肾功能异常

夜间多尿往往是肾病的信号。此外,如果尿常规检查发现有蛋白、隐血、红细胞、白细胞、尿糖等,应立即做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5.肾外症状

比如贫血、电解质紊乱、皮肤瘙痒等伴随症状。



日常生活中哪些习惯最伤肾?


周主任特别提醒,保护肾脏要从生活方式入手,应尽量避免以下这些恶习:


1.滥用药:比如滥服止疼药,有些偏方滥用也伤肾,对肾脏有毒性的抗生素,比如庆大霉素静脉用伤肾。


2.吃得咸:食盐是经肾脏通过尿液排出体外的。摄入太多盐会加重肾脏负担,诱发肾病。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一般人群每日食盐量不应超过6克,在此周主任提示,6克的量我们很难精确衡量,所以推荐大家每天的食盐量比以前减少一半为佳。


3.常憋尿:尿液在膀胱里时间长了会繁殖细菌,细菌经输尿管逆行到肾,可能导致尿路感染或诱发肾盂肾炎。如果炎症反复发作,将会损害肾功能。


4.喝水少:如果长时间不喝水,尿量就会减少,尿液中携带的废物和毒素的浓度就会增加,易引发肾结石等。


5.化妆品:化妆品要慎用,有些化妆品重金属超标也伤肾。


6.基础疾病:高血压或糖尿病都可能引起肾脏疾病。


7.检查要慎重:比如造影检查里面的造影剂是伤肾的,如果一个月内反复多次做造影检查,可能诱发肾衰。


出镜专家

周兴磊 副主任医师 肾内科

门诊时间:周五



版权所有: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 备案序号:苏ICP备10002942号
联系地址:徐州市煤建路32号 咨询邮箱:xkzyyxc@163.com 邮编:221006
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自网络,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苏公网安备 32039502000003号

Copyright © 2005-2014 [www.xzkwjtz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