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矿总医院介入科主任孙晓飞:出现“间歇性跛行”可能患了下肢动脉闭塞
六十多岁的王先生最近很困惑:出门上街,走几步路,他就得歇歇脚,休息一会,否则腿就痛得厉害。家人以为他这是上了岁数的缘故,王先生笑称自己这是得了“懒病”。
在徐矿总医院介入科,王先生找到了真正的病因:他出现了下肢动脉闭塞。在顺利接受了治疗以后,王先生的腿痛的现象消失了。
专家提示说,类似王先生这样“间歇性跛行”的症状,很多时候提示着可能患了下肢动脉闭塞,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走一会路就得歇,其实是腿部动脉出现了闭塞
王先生住在铜山新区。六十多岁的王先生说,此前他身体一直很硬朗,步行走上几里路根本不算个事。但从三个多月前,王先生开始感觉到不适。
“左腿一直痛,走不了多远的路就得停下来歇一歇,因为太痛了。老伙计们都说我怎么突然娇气了,家里人以为我上了岁数的缘故。我也说不上来怎么回事,还以为自己这是得了懒病了”,王先生说,他起初没太在意,可是这左腿却越来越痛。实在是扛不住了,王先生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徐矿集团总医院介入科,找到了主任孙晓飞。
“老人说完症状,我就怀疑是下肢动脉闭塞”,孙晓飞主任说,类似王先生这样的情形在门诊还是挺多见的。随后的下肢血管超声和CTA检查证实了孙晓飞主任的判断。
检查结果显示,王先生的左侧股动脉中段极重度狭窄,如果不及时干预,王先生将会出现无法缓解的疼痛,甚至出现下肢缺血、坏死。
介入治疗,实现微创效果
血管堵塞了怎么解决?重新打通!
孙晓飞主任介绍说,在微创介入手术出现以前,类似王先生的这种情况,只能手术切开血管取栓或是重新接一根新的血管,手术创伤很大,再次堵塞的几率也很高,但现在,医学技术的进步可以实现微创效果。
在徐矿集团总医院介入科,王先生接受了手术。手术过程中,孙晓飞主任从王先生的右侧腹股沟处穿入针鞘,造影显示狭窄血管后扩张血管,然后放入相应支架。
手术进行得非常顺利,王先生笑称“像被打了一针,然后睡了一会,只是没有睡着而已”。手术后第二天,王先生就能下地走路了。这次,王先生走路轻快多了,左腿没有了以往那种疼痛的感觉。手术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多少出血,手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地,这些都让王先生很意外。
据徐矿总院介入科孙晓飞主任介绍,该院介入科近年来在下肢动脉闭塞疾病的腔内治疗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腔内介入治疗主要包括经皮血管成形术(PTA)、内支架置入术、动脉内溶栓治疗等。PTA与内支架置入两者的结合应用也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不同部位的下肢动脉病变疗效不同,髂动脉病变PTA及支架置入的近期疗效,远期通畅率以及再狭窄率均优于腹股沟以下动脉病变,股动脉支架置入后所引起的炎症反应也较髂动脉严重而广泛。支架置入可以减少经扩张后可能或是证实存在的弹性回缩、夹层、内膜撕裂片以及残余狭窄。
“微创介入手术,在解除患者疼痛的同时,实现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等效果,这将是未来手术技术发展的趋势之一。在治疗下肢动脉闭塞这一块,微创介入的优势特别明显”,孙晓飞主任说。
出现“间歇性跛行”。可能患了下肢动脉闭塞
下肢动脉闭塞症是动脉粥样化的重要肢体表现,其发病率更是居高不下,流行病学统计显示我国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发病率高达12%—20%。因血管壁上脂质斑块沉淀堆积,而使其变得变得僵硬和狭窄,狭窄逐渐严重后甚至出现完全闭塞。
孙晓飞主任介绍说,有些老年人会像王先生一样,在行走时下肢会逐渐出现疼痛、麻木、乏力、沉重感等不同的感觉,以至于不得不改变站立的姿势或停止行走,而蹲下或休息片刻后症状可以消失,而再度继续行走将再次出现上述情况。有的老年人出现这些情况往往不怎么重视,以为是年纪大了,关节不灵便或者体力不好等,其实这在医学上称作间歇性跛行。
“出现这种情况提示有可能患了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因此对此症状应该认真对待,及时到医院就诊,以防止误诊误治,延误病情”,孙晓飞主任表示,下肢动脉闭塞在早中期以间歇性跛行为主要表现,症状逐渐加重后出现静息痛,夜间尤为明显,病人往往屈膝抚足,不食不眠,身体和精神逐渐消耗。疾病后期则因持续的缺血而导致组织细胞变性坏死,并释放致痛物质,加重疼痛。如合并感染,则炎症与缺血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严重时需要截肢。
孙晓飞主任提示说,下肢动脉闭塞主要见于老年人, 多数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或大量吸烟史。近年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早期诊断和恰当的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症状,减轻病人痛苦,降低截肢率。需要强调的是:戒烟;肢体免受机械的、温度的和化学性外伤,并保持皮肤清洁;步行锻炼;抗血小板治疗等因素,在预防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和提高血管内介入疗效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苏公网安备 32039502000003号
Copyright © 2005-2014 [www.xzkwjtz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